分析高等教育入学不平等的原因。
(1)刘精明比较了能力和出身两种机制对不同层级的普通本科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发现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尽管存在出身的影响,但基本仍式上貌似公正的以绩效主义为原则的精英选拔制度延续了初等和中等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不公平,并遮蔽了招生过程中繁复的权力因素。其中,重点学校制度对高等教育入学的影响仍非常明显,即使控制了学生高中以前的学业表现,重点学校依然具有显著效应。这导致了不同阶层家庭在追求高等教育资源时采取不同的策略,高校扩招引发的日益高涨的教育成本、缩减的短期教育收益和失败风险也都可能促使底层选择退出高等教育领域。(2)绩效主义是教育选拔的一个核心原则,考试是最重要的一种择优录取方式:在中国,高考无疑是最重要的考试。哈尔西曾经批判英国当时的教育选拔制度,认为其所谓的绩效主义选拔标准实质上是倾向于中上层阶级的。虽然中国高考的形式也并不能避免这一问题,但却是社会下层子女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就目前来看,“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仍是最为公平的一种选拔方式。更多的不公平则滋生于招生阶段,包括近年来出台的自主招生政策。(3)中国高校录取制度采取各省分配名额的办法,既沿袭了科举时代的传统,也出自中央政府追求平等的革命意识形态。其结果是名额分配偏向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而一些教育发达的生源大省并未得到相应的名额分配。此种差异在名校的招生名额分配中就更为显著,甚至产生教育水平越发达的地区,高校录取分数线越低的怪现象,如京津沪地区。这主要是由于现行的高考制度只是形式上的公平,实际录取学生采取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而各地录取定额主要是根据当地的高教资源状况来分配的。P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