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现代性是教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与核心主题呢?
(1)有许多教育社会学家对此进行了讨论。英国学者斯马特认为“社会学研究领域的界定、学科主题的建构和适当方法论的发展,都是为了系统说明现代社会的现象,说明社会技术--这种技术既是为社会生活现行形式的规则或统治而提供的,又对它们会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控制。正是基于这些术语和假定,社会学才在现代事物的秩序中以及在‘现代性方案’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情形也正如法国社会学家雷蒙·阿隆所说的:“社会学可以解释为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意识。”其实,这已经点出了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现代性。(2)首先来看,现代社会起源于现代化运动,吉登斯认为,所谓的现代社会就是“那些于17世纪前后产生于欧洲,并随后影响整个世界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方式”。(3)关于现代性与社会的主题,马克思和涂尔干分别考察了以社会整合体为一方、以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功能分化为另-方的两者间的紧张关系。早期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大多建立在上述两位伟大的社会学家的工作基础上。涂尔干最先将教育纳入“现代性工程”中,围绕现代性与社会的主题,规定了教育的目的与功能,使得后来的社会学家在研究现代性与社会时都无法摆脱这种功能的分析倾向。(4)关于现代性与理性的主题中,齐美尔与韦伯的著作具有重要意义,这两位理论家都探讨了工具理性对于现代文化的影响。齐美尔依据心理学来看待理性的特点,认为作为人类,我们的与众不同之处是我们具有一种以有意识的、讲究策略的方式来追求目标的能力。韦伯认为,理性是分析人类行动的基本要素,他提出了四种类型的社会行动:工具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与传统行动。工具理性行动可被界定为计算性行动,目的是要通过最有效的或最高效率的方式来获得一个特定的目的;价值理性行动可被定义为一种由压倒一切的理想所支配的行动;情感行动是由感觉、激情、心理需要或情感状态决定的行动;传统行动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了的行动。(5)现在我们再回到教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和核心主题上,似乎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一方而教育社会学的三种理论取向无不是在现代性工程中建构的,这是因为教育组织最能反映现代社会制度的属性和特征。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变迁的动因基本是来自于现代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和事实是现代的学校教育体制和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样看来,现代性作为教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应是成立的,而且今后的研究主题依然是围绕现代性展开的。P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