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外贸经济效益的形成。
(1)外贸宏观经济效益的形成。①利用“绝对差异”和“比较差异”,形成外贸宏观经济效益。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外贸领域的投入与产出之比,这种比例关系所包含的经济内容和实质就是社会劳动的节约程度,因此,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可以表述为通过对外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所节约的社会劳动。国内必要劳动时间和世界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导致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进而使通过对外贸易活动可实现价值增值。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可以归纳为两类:绝对差异和比较差异。只要存在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绝对差异或比较差异,国际贸易的各方就可以利用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通过进出口活动,实现国别价值增值,实现社会劳动节约。②通过使用价值转换,形成外贸宏观经济效益。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载体,是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转换,就无从实现价值的增值。进行对外商品流通,将本国的一部分产品和资源从经济循环中分离出来,在国际市场上转换成另一部分产品和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产业结构不平衡对经济发展的束缚,扩大再生产规模,加速经济增长,使整个社会有可能获得更多新增价值。这种通过使用价值转换,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改善社会产品构成,使社会获得较自我循环更多的新价值或劳动节约,也是外贸经济效益的组成部分。(2)对外贸易微观经济效益的形成。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直接形成于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差,这种价格差再减去商品流通费用即是外贸企业的盈利(若为负数则为亏损),也即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存在“绝对差异”条件下,单纯的出口或进口即可取得对外贸易盈利,即当一商品国内价值低于国际价值时出口,而对国际价值低于国内价值的商品则进口。而在“比较差异”条件下则需要通过出、进口双向循环贸易才可取得外贸盈利。从实践上看,外贸企业经济效益还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政府的政策措施、对外贸易体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