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尚贤下》: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俞樾《诸子平议•墨子一》:“樾谨按,“灰”字之义不可晓,疑反字之误。反者,贩之叚字。贩从反声,古文以声为主,故只作反也。《尚书大传》曰:“贩于顿丘。” 试分析俞樾的观点、理由,或说明其考证思路。
俞樾因为“灰”字在这里读不通,从而提出疑问。他认为“灰”是“反”字的字误。除了字形上“反”与“灰”相近以外,理由有二:一是音义上,“反”可以借为“贩”。“贩”与“耕”、“渔”并列,同为动词。二是史料记载舜曾行贩。
《墨子•尚贤下》: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俞樾《诸子平议•墨子一》:“樾谨按,“灰”字之义不可晓,疑反字之误。反者,贩之叚字。贩从反声,古文以声为主,故只作反也。《尚书大传》曰:“贩于顿丘。” 试分析俞樾的观点、理由,或说明其考证思路。
《墨子•尚贤下》: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俞樾《诸子平议•墨子一》:“樾谨按,“灰”字之义不可晓,疑反字之误。反者,贩之叚字。贩从反声,古文以声为主,故只作反也。《尚书大传》曰:“贩于顿丘。” 试分析俞樾的观点、理由,或说明其考证思路。
俞樾因为“灰”字在这里读不通,从而提出疑问。他认为“灰”是“反”字的字误。除了字形上“反”与“灰”相近以外,理由有二:一是音义上,“反”可以借为“贩”。“贩”与“耕”、“渔”并列,同为动词。二是史料记载舜曾行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