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结合案例具体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语文新课标的有关精神,举例分析这堂阅读课的主要特色。
(2)结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谈谈这位教师是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
《四季》教学案例
上课了,学生的桌上摆着一幅幅稚气而充满童趣的画。年轻的老师微笑着对同学
们说:“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回家每个同学都画了自己喜欢的季节。我们办个画展好
吗?”学生们兴奋地异口同声赞同。这个提议是每个同学都没有料到的。随之,老师请
同学们贴完自己的画,再给旁边的同学讲一讲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还注意听其它
小伙伴说话。
学生奔向自己喜欢的季节的画栏,选个位置,把画贴上去,还和旁边的同学说。大
部分学生已经做完了,有个小男孩,最后才在老师的帮助下贴上自己的画,老师拉着他
的手,耐心地听他讲:“我喜欢秋天,秋天有很多落叶。”老师轻抚着他的肩,眼睛里流露出满意的神色,并没有因为他最后完成而放弃鼓励。
“哪个同学愿意说一说?”老师选了喜欢不同季节的学生。每个学生说完,老师都送
上一句鼓励的话,“听,他说得多么清楚。”“你说话声音真洪亮!”教师充分赞扬了学生的画展和交谈,接着说:“同学们的画好,而且说的话清楚。要是我们能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自己的画多好啊!”顿了片刻,老师又说:“我们继续学习《四季》这篇课文。”学生大声地读起课文来。接下来,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他读得怎么样。有的同学说他字音准确,有的说声音响亮,还有的说他读的雪人很神气。老师随即引导学生:“能不能把你喜欢的季节读出喜欢的感情呢?”学生们高声地读起来,兴致很高。
老师请学生逐个读给大家听,读完,又引导学生评一评。“你体会到他的喜爱的感情了吗?”有学生说:“体会到了!”老师接着问:“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学生们积极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老师再问:“你能像他那样读一读吗?”学生们在朗读中感悟着语言,提升着感情。
老师又说道:“同学们学习的收获真大。大家还想用什么方式来读?”有的学生说:
“我想自己读。”有的说:“我们小组可以分季节读。”“我们想表演。”于是,学生们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起来。老师问:“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位女同学被请到台前富有感情地朗读起来。有表演欲望的一组同学来到前面,看着屏幕上的课文表演起来,表演雪的男孩子大肚子一挺,引来了孩子们开心的笑声。
“同学们能背一背课文吗?”老师提出了挑战。
“能!”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回答。
“如果你背下来了,就奖励自己一个金话筒。”老师点击鼠标,屏幕上出现了春天画
面的动画,学生们自由地背起来,有的还边背诵边表演。背完,学生们高兴地在自己的
书页上画下了小话筒。“读课文,你有什么发现?”老师在屏幕上出示略去了画面的课
文。不知道老师想做什么,教室里沉静了几秒钟。有学生举起了手。“我发现每个力、节
写一个季节。”似乎启发了其他学生的发现。“我发现春天写了草芽。”老师引导着:“夏天写”、“你还发现什么?”学生们的发现似乎陷入了一个圈子。
老师说:“请女同学读每小节的第一行,男同学读后两行。”
学生们边读边思考着。“我发现草芽是尖尖的,荷叶是圆圆的。”
“谷穗呢?”
“弯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看来,学生们对课文的语言已经有所领悟了。
“雪人不一样,他大肚子一挺。”老师补充道:“是的。这几句都写他们怎么样?”
“我发现都写了‘他说”’。有学生回答。
老师说:“对!很好。”
又有学生说:“我还发现第三行都有‘我是”’。
老师满意地说:“对,写出了是什么季节。同学们的发现真多。”接着,老师问:“你
能仿照课文,说说你的画吗?再去画展看看你们的画。”学生们纷纷下位子,边看边说。
有同学早已高高地举起了手:“落叶飘飘,他对大地说,我是秋天。”,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老师送给他一枚书签。学生们跃跃欲试。又有同学说:“西瓜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
天。”
老师分别请创作“四季”的学生合作朗读新的“四季诗”,学生们满有诗人的味道。
快下课了,老师说:“老师送给每个同学的书签上都有一首描写四季的诗歌。下课
后,同学们可以互相读一读,还可以再去创作自己新的四季诗。”
学生们在愉悦中,在渴望中结束了这堂课。
1.①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了生动的课程资源。(用自己的画办画展;画自己喜欢的季节;说喜欢的原因;给自己的画创作诗歌等)
②重视心理需要的驱动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和满足。(“要是能用诗般的语言描绘自己的画该多好啊”;自已选择读课文的方式;学习课文后自己创作诗歌等
③较成功地尝试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欣赏别人;品读课文语言;发现课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发现和表现自己的感悟等)
④综合运用不同评价手段,鼓励学生身心愉悦地学习。(教师的口头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引导学生正面评议同学的朗读;让学生自我奖励“金话筒”;送小书签等)
2.利用画展建立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同时画展也为理解课文创设了情境。利用多种形式激发阅读热情,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加深对语言形式和内容的感悟;很好发挥了课文作为“例子”的作用,把课文学习作为积累语文素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