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马寺钟声缘何提前敲响》的写作特色。马寺钟声缘何提前敲响:崔迎;昨晚,踏着新年的脚步,千年古刹洛阳白马寺又响起了那闻名遐迩的马寺钟声,人们彼此祝福祈祷。但是,有心的中国游客却不禁诧然:马寺钟声缘何提前1个多小时,早于北京时间零时敲响?为迎接新年,昨晚近300名中外游客不远万里,冒着寒风,饶有兴致地赶来聆听“赐福呈祥”的马寺钟声。这其中,绝大多数是日本游客。22时40分,第一声浑厚悠扬的马寺钟声响起,紧接着参加活动的宾客一一登上钟楼,叩响洪钟……时间在钟声中一分一秒地滑过,此时,时针指向了23时——日本的新年!此时此刻,百余名日本游客为之兴奋地欢呼鼓掌。而另一边,在场的中国游客乃至一些佛教界人士却不免惆怅,不少人频频抬起手腕,端视手表,二股寂寞与失意之情溢于言表。毕竟,中国人自己的新年并没有伴随着钟声到来……“洪钟原寄一枝禅”。最早铸造于明代、重达2500公斤的马寺大钟,如今早已“功成身退”成为文物供奉于殿堂之上,任人观瞻。取而代之的是1992年新铸造的大钟,它悬挂于钟楼之上,音色浑厚悠扬。位于寺内山门东侧、方形单檐歇山式顶的两层高的钟楼,是1991年6月由日本友人中村包行捐款400万日元,白马寺出资15万元人民币共同修建而成的。马寺钟声是洛阳著名的八大景之一,它象征吉祥如意。然而,不少中国人却将其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年年、一队队来自日本的游客。因为在日本,白马寺享有很高的声誉,在白马寺喜迎新年更是不少日本人神圣的愿望。于是为了旅游的需要,“适应”日本游客的“时差”,马寺钟声便由此变更了时间,提前1个多小时敲响。这一“惯例”屈指算来已有六七年。新年之际马寺钟声敲响,本是一种象征。如今,人们把它作为一旅游项目吸引国外游客,何时敲响本无可厚非,但身临其境的中国游客遥望洪钟,却无法抑制自己情感的波澜:日本人不吝惜时间和金钱,千里迢迢远道来洛,但为何就不能再多等待一个小时?因为这里毕竟是中国!洪钟声声,叩打心弦。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或日本人都在企盼着吉祥幸福的新年。望着硕大无比的马寺铜钟,人们不免发出这样的疑问:千年古刹的钟声,你何时能按规律敲响?(1998年1月1日《洛阳晚报》)
(二)难得的独家新闻:——析《马寺钟声缘何提前敲响》;《马寺钟声缘何提前敲响》是作者凭借强烈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采写的一篇独家新闻。1998年新年到来之际,作者在洛阳白马寺采访,发现白马寺的新年钟声比北京时间整整提前一个小时——敲的是日本的新年!在场的日本游客兴奋地欢呼鼓掌,记者和中国游客却被深深地刺痛。经详细了解发现是有关部门从商业利益出发搞的“马寺钟敲日本点”。气愤之余,记者以政治和新闻的双重敏感感受到这条新闻的分量:在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形势下,白马寺的做法有一定代表性。那就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置民族情感、国家尊严于不顾。这种有辱国体的做法。既伤害了无数中国人的心,也不会引来日本游客的真心尊重,作者倾注满腔情感,向活动的主办者提出质问:“日本人不吝惜时间和金钱,千里迢迢远道来洛,但为何就不能再多等待一个小时?因为这里毕竟是中国!”据作者介绍,作者获知此线索已有一段时间,一直在等待最佳的报道时机,新年前夕,作者终于在白马寺亲历这一切,并深深体会到一个中国人面对此情此景的心理感受。作者连夜撰写稿件,第二天(1998年1月1日)便见诸报端,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有关部门辩称“马寺钟声”是旅游局开发的旅游产品,既是作为“商品”出售给日本游客,就应该尽量满足“上帝”的要求。但同时,更多的读者来信指出,马寺钟声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寄托着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情感,不能把它当作可以依顾客要求任意修改、包装的商品。报道引来了各方关注与评说。全文感情真挚强烈,但行文又注意把握分寸。作者并没有超越记者的身份,给有关部门扣大帽子,只是以普通中国人的口气,真诚地提出诘问和希望。背景资料的运用,增添了文章的深度与厚度。细节描写烘托出了强烈的现场气氛,令读者感同身受。散文化的笔法情真意切,激起读者深深的共鸣和思考。据悉,1999年元旦前夜,有关部门终止了这项活动。2000年元旦,马寺钟声终于正点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