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战略演变历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战略演变历程:
(1)行政性分权。1958年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向各级地方政府放权让利,改革的重点是在各级行政机关之间划分权力和利益,在保持计划经济用行政命令配置资源的总框架不变的条件下,向地方政府层层分权,形成分权型计划经济体制,和农村的人民公社一起,构成了“大跃进”的制度基础。1958年经济管理体制的下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下放计划权,下放企业管辖权,下放物资分配权,下放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权、投资和信贷管理权,下放财政权和税收权,下放劳动管理权。
(2)增量改革。农业方面,中国推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使农民拥有了自己的财产权利,即土地控制权和收益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中国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非国有企业方面,从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包产到户”合法化以后,国家对市场经济制度的思想禁锢得以打开。,消除阻碍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思想和政策障碍,集体所有和个体所有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市场力量在中国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对外政策方面,实行对外开放,把一部分具有适宜条件的地区与世界市场联系起来,发挥“后发性优势”,引入竞争力量,加速市场的形成和壮大。资源配置方面,出现了“双轨制”。
(3)整体推进,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对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等,全方面地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