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蔡和森、瞿秋白、邵飘萍的报刊活动与贡献。
蔡和森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中央从事宣传工作,一度负责编辑《先驱》半月刊、。1922年负责筹办出版《向导》。他担任《向导》主编两年零8个月,不顾体弱多病,埋头阅读和写作,在《向导》发表160多篇文章。这些文章有长达五、六千字的政论,也有仅二、三百字的短论,内容广涉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1927年参与编撰《布尔塞维克》。蔡和森的文章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地、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瞿秋白于1919年11月,创办《新社会》旬刊,1921年初到1922年底,作为《晨报》和《时事新报》的特派员,在苏联采访活动两年,写了《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几十篇稿件,并写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书。1922年8月脱离与两报的关系,是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1923年回国后,先后主编《新青年》季刊、《前锋》月刊、《向导》周报和《热血日报》。所写的《<新青年>之新宣言》是中共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1927年10月主编《布尔塞维克》杂志。30年代在上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指导《文艺新闻》的出版和中国左翼记者联盟的成立。1934年主编《红色中华》报。邵飘萍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并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职业报人的生涯。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了东京通讯社。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主要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驻京特派记者,其间为《申报》撰写的《北京特别通信》很受欢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日报《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辣手”为座右铭。同时他还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1919年流亡日本,出任大阪《朝日新闻》的特约记者。1920年回国,复刊《京报》。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他用《京报》全力揭露惨案真相,抨击当局黑暗,被列入黑名单逮捕,4月26日凌晨被枪杀。他最擅长的是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