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世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世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还都是新生事物,从诞生到如今不足百年。斯大林用教条主义态度照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结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犯下了过早否定商品价值规律的作用,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犯下了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适应这种经济体制和政治斗争的需要,诞生不久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深深打上了统得过死、僵死生硬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烙印。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大都机械照搬前苏联的新闻体制和传播模式,走上了曲折发展的道路。必须肯定,前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为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都做了积极的贡献。但是,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存在不少缺点:(1)从传媒结构到传播内容都较为单调,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多样性需求。这是阶级斗争扩大化和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的反映。(2)先受阶级斗争扩大化“左”的政策支配,没有及早实现宣传重点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转移;后又受阶级斗争熄灭论右的政策的支配,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攻势缺乏足够警惕和抵御能力。(3)依附于单纯的计划经济体制,失去了竞争机制,传播制度缺乏活力,管理体制流于僵化。(4)惯于用生硬灌输的方式进行说教,传媒对受众缺乏平等相待的民主意识。(5)新闻法制不够健全,不善于用法律保护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自由权利,也不善于用法律武器向资本主义势力借用新闻自由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作斗争。(6)缺少人民群众的声音,不能充分发挥新闻传媒弘扬社会主义民主和舆论监督的作用。(7)对来势勇猛的新技术革命缺乏应有的敏感,在时代潮流面前丧失了主动权和权威性。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新闻事业是由于长期存在如上弱点,在帝国主义发动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打了败仗,由舆论失控很快引发为社会剧变和国家解体。这些国家的传媒逐步走向私有化,外国垄断财团也加紧渗透,导致新闻事业逐渐西化,改变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诞生于新中国的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一开始也采取“一边倒”政策,十分虔诚地向前苏联学习。1956年以《人民日报》改版为带头的新闻改革,开创了新中国新闻事业别开生面、生机勃勃的大好局面。不幸的是,这一改革被日益严重的“左”倾政策中断。在接着到来的反右派扩大化,三年“大跃进”以及十年“文革”中,走上了20年曲折发展道路。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走出了“左”的迷雾。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严峻岁月里,中国新闻事业吸取了19-89年春夏之交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深刻教训,在紧接着到来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惊涛骇浪中有了免疫能力,顶住了西方发达国家一心搞乱中国,搞垮社会主义的滚滚浊流。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引入市场机制,新闻传媒在企业化经营中获得经济来源,新闻事业进入了集团化经营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