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是一名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应当如何对被辅导者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
答:(1)开始阶段。主要工作有:①建立辅导关系。我首先要与被辅导者建立信任、接纳的辅导关系。在初次接触时,应自我介绍,并就个体心理辅导的性质、限制、程序、目标、保密性等做出解释,同时讨论辅导的次数、时间及期望等,并向被辅导者明确表明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为了取得被辅导者的好感和信任,应尽量耐心慎重,着装得体,举止大方。②收集被辅导者的资料。这一阶段,我要通过会谈、观察、倾听或心理评估等方式,收集被辅导者相关资料,主要包括被辅导者的基本情况与心理问题。③进行评估。在收集资料的同时,我要同步对被辅导者心理问题进行评估。首先,要确定心理问题的类型,以判断是否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范围内,超出范围的应及时转介。同时,还应明确被辅导者心理问题的类别,比如,是学业问题、个性与社会性问题、生涯发展问题还是精神障碍问题。最后,应根据资料寻找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问题解决阶段。主要工作有:①制定目标。制定目标有利于我与被辅导者明确努力的方向,也能给被辅导者以积极的暗示,同时有利于心理辅导结束后的评估。需要注意的是,目标的制定应遵守双方共同制定、有操作性、目标属于心理辅导范畴等原则。②确定辅导方案。确定辅导方案时,我应尽量选择自己较为擅长的、对被辅导者问题适用的方案,同时要明确辅导所要达成的目标和该方法的实施要求等。③具体指导与帮助。在这一阶段,我需要用具体的技术和方法帮助被辅导者不断地认识问题并获得成长。
(3)结束阶段。主要工作有:①巩固效果。在结束辅导之前,我必须巩固辅导效果,具体工作包括回顾辅导目标、探讨关于心理辅导结束的话题。②追踪。在辅导结束后,我应在数月至一年时间内对被辅导者进行追踪。可以采用电话回访,面谈,向与被辅导者有接触的教师、同学和家长那里了解情况等多种方式进行追踪。
另外,在结束心理辅导的时候,我也要考虑被辅导者的接受能力,使辅导工作逐渐结束。比如延长两次辅导之间的间隔,或者缩短每次辅导的时间等。P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