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孔子的“正名”思想主张
春秋时期,周礼的最大表现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转变为君不君、臣否臣、父不父、子不子,“臣 反映獄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据此,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孔子认为“名不正,则言不 由之;一焉·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 无不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而已矣。”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子子”。按照孔子的意见,君要有君的样子,臣 前提 通人要有臣的样子,父、子亦然。天下人皆可以在君臣父子之人身关系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性。然后顾名思义,各依其位置尽其应尽之事,履行其应履行之义务,则会秩序井然,万民相安 规范无事。正是鉴于正名对建立一个稳固的等级社会有如此巨大的作用故《隋书·经籍志) 姓宁说:“名者所以正百物,叙尊卑,列贵贱,各控名而责实,无相俘滥者也。”